小学《钱塘湖春行》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

“渐”用作动词时有“加剧”“疏导”“沾湿”等许多义项。如《书·顾命》:“王曰:呜呼,疾大渐,惟几。”(渐:加剧。)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禹之功大矣,渐九川,定九州。...

“渐”用作动词时有“加剧”“疏导”“沾湿”等许多义项。如《书·顾命》:“王曰:呜呼,疾大渐,惟几。”(渐:加剧。)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禹之功大矣,渐九川,定九州。”(渐:疏导。)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淇水汤汤(shāngshāng),渐车帷裳。”(渐:沾湿。)本文是细致的小编小月月帮大家分享的小学《钱塘湖春行》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。

钱塘湖简介 篇一

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,杭州湾西端,钱塘江下游,京杭大运河南端,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。

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、东经120度12分。

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,四季分明,温和湿润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。

年平均气温16.2℃,夏季平均气温28.6℃,冬季平均气温3.8℃。

无霜期230-260天。

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,平均相对湿度为76%。

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篇二

一、积累与使用(28分)

1、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()(3分)

A.静谧(mì)模式(mó)刹那(shà)鄙夷不屑(xiè)

B.贮蓄(zhù)裨益(bì)怪僻(pǐ)锲而不舍(qì)

C.摇曳(yè)栖息(qī)镌刻(juàn)诲人不倦(huǐ)

D.猝然(cù)沉淀(diàn)雕镂(lòu)烟波浩淼(miǎo)

2、下列字形全部准确的一项是()(3分)

A、淅沥履行惊慌失措相题并论

B、摒弃徜徉记忆犹新走投无路

C、惆怅绚丽眼花潦乱五彩纷呈

D、顷刻滑稽不可思异鸦雀无声

3、下列各句中,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()(3分)

A、“嫦娥一号”奔月的圆满成功、“神舟”系列飞船的发射升天,让中国宇航界能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。

B、最近,我市工商部门倾巢而出,对进入我市流通领域的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展开下架封存工作。

C、5月12日,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,使灾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D、部分西方媒体别出心裁地剪接西藏“3.14”事件的图片,歪曲报道事实真相。

4、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()(3分)

A.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水平,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。

B.2009年中考,数学、物理将实行全省统一考试与命题。

C.经过昨天一场大雨,使空气清新多了。

D.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基本的标准。

5、名句填空。(8分)

(1),江春入旧年。(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)

(2)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(杜牧《赤壁》)

(3)晴空一鹤排云上,_____________。(刘禹锡《秋词》)

(4)最是一年春好处,_____________。(韩愈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)

(5)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

(6)盈盈一水间,_____________。(《迢迢牵牛星》

(7)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,则不复也。”

(8)淡黑的起伏的连山,__________________,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。

6、名著阅读。(4分)

(1)《洞中历险》选自《汤姆?索亚历险记》,这个章叙述了汤姆和在岩洞里奇妙、曲折,紧张的历险过程。(1分)

(2)你觉得汤姆?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?(3分)

7、综合实践活动(4分)

(1)图书馆,是学习的天地。大量的藏书,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历程,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成果。通过展开“走进图书馆”的语文实践活动,你有哪些收获?(至少写出2点)(2分)

(2)在“走进图书馆”的语文实践活动中,你发现本班的宋明同学不爱惜从图书馆借阅的书刊,导致书刊封面破损,书角卷起。你会怎样劝说宋明改正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?(2分)

二、阅读与分析(42分)

(一)阅读下面这首词,回答第8-10小题。(8分)

西江月

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
8、选出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:()(3分)

A.上片写晴,下片写雨,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。

B.“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”巧用数词、名词,清新活泼,朴素通俗。

C.“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”写出了夏雨乍起,作者的焦急和无奈。

D.这首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,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。

9、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?

10、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?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?(2分)

(二)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,完成11~14题。(12分)

【甲】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屠惧,投以骨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
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

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
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
【乙】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,穴中有小狼二。谋分捉之,各登一树,相去数十步。少顷,大狼至,入穴失子,意甚仓皇。竖于树上扭小狼蹄、耳,故令嗥;大狼闻声仰视,怒奔树下,号且爬抓。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。狼闻声四顾,始望见之;乃舍此趋彼,跑②号如前状。前树又鸣,又转奔之。口无停声,足无停趾,数十往复,奔渐迟,声渐弱;既而奄奄③僵卧,久之不动。竖下视之,气已绝矣!(选自《聊斋志异?牧竖》)

【注释】①牧竖:牧童。竖,童仆。②跑:兽类用足扒土。同“刨”。③奄奄:气息微弱的样子。

11、下列每组句子中,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()(3分)

A.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.目似瞑,意暇甚意甚仓皇

C.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.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

12、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。(4分)

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
②竖下视之,气已绝矣!

13、比较阅读【甲】【乙】两文,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()(3分)

A.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、凶残、狡诈和愚蠢;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。

B.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,都使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。

C.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,一明一暗地“诱敌”;乙文中开篇写“谋分捉之”,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“谋”的结果。

D.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,都使用了比喻和描写。

14、同是人与狼的较量,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,你更赞同哪一种?为什么?(2分)

(三)、阅读《春》中的两段文字,完成15-17题。(8分)

“吹面不寒扬柳风”,不错的,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,混着青草味儿,还有各种花的香,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,高兴起来了,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,唱出宛转的曲子,跟轻风流水应和着。牛背上牧童的短笛,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。

雨是最寻常的,一下就是三两天。可别恼。看,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,密密地斜织着,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。树叶儿却绿得发亮,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。傍晚时候,上灯了,一点点黄晕的光,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。在乡下,小路上,石桥边,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,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,披着蓑戴着笠。他们的房屋,稀稀疏疏的,在雨里静默着。

15、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,作者把春风比作“母亲的手”,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?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。(2分)

16、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,回忆你读过的古诗,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。(2分)

17、仿照例句,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。(4分)

[例]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。[“抚摸”这个词,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,很有感情。]

(l)……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。

(2)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,密密地斜织着……

(四)阅读下面一篇文章,完成18~22题。(14分)

蒲公英

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,阳光明媚,清风徐来。草绿了,花开了,那些花儿,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。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,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。

那时侯我正失意着,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。一不留神,车子歪了下去,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。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,我没走,就坐在老人身边。

那段日子,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。很久以来,我看见一片落叶,便伤感,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。我看见一片落花,也伤感,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。看见流水,还是伤感,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。

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,跟我说起话来。老人说:“年轻人,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?”

我手里缠着一根草,在老人问过后,我晃了晃那根草说:“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。”

老人没做声,仅仅看着我。

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,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,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。此后,学习成绩一直很差,勉强读了高中后,又没考取大学。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,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,我这个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。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,我从小就立下志愿,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。

说到这里我流泪了,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,它像汹涌的洪水,找到了决口。

老人这时开口了,老人说:“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?”

“不知道。”

“它是蒲公英。”

“这就是蒲公英吗,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,可它也很普通呀。”我说。

“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?”

“看见了,一种小花,毫不起眼。”

“是不起眼,但它也能够辉煌。”

“在诗人的笔下?”

“不。”老人摇了摇头,注视着我。俄顷,他站了起来,跟我说:“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。”

我听从了老人,也站了起来。

随后,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,大约二十分钟后,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个生都震撼的景致。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,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。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,漫无边际。蒲公英开花了,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,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。那样美,那样灿烂,那样妖娆,那样蔚为壮观,炫目辉煌。

一朵小花,也能够这么辉煌么?

我们再没说话,就那样伫立着,起风了,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。我忽然觉醒了,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。

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!

一直到现在,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,而且,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。

18、仔细阅读文章,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“我”失意的原因。(2分)

答:

19、下面摘录的是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,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实行赏析。(从修辞手法、语言特点、表达作用等方面赏析作答)(3分)

[甲]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,阳光明媚,清风徐来。草绿了花开了,那些花儿,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。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,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。

[乙]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,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。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,漫无边际。蒲公英开花了,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,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。那样美,那样灿烂,那样妖娆,那样蔚为壮观,炫目辉煌。

答:

20、据文章内容,概括出文中“我”的心态变化过程,写在方格内。(3分)

答:

21、仔细阅读文章,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,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“毫不起眼”一词是否意思一致。(3分)

A:“看见了,一种小花,毫不起眼。”

B:蒲公英开花了,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,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。

答:

22、阅读下面两则材料,请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。(3分)

[材料一]弱小的草呵!骄傲些吧,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。-------冰心《繁星》

[材料二]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,漫无边际。蒲公英开花了,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,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。那样美,那样灿烂,那样妖娆,那样蔚为壮观,炫目辉煌。

答:

三。作文(30分)

23、以“触动了我的心弦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完成作文的题目

②明确主题,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写一篇记叙性文章

③要有自己的亲自经历或体验,很多于500字

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、校名和人名

⑤书写要准确、规范、美观。

23、以“触动了我的心弦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完成作文的题目

②明确主题,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写一篇记叙性文章

③要有自己的亲自经历或体验,很多于500字

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、校名和人名

⑤书写要准确、规范、美观。

参考答案:

1.D2.B3.A4.A6.1)蓓姬2)

A、生性顽皮,喜欢“恶作剧”,但心地善良,乐于助人。B、他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。C、厌恶教会学校枯燥生活,幻想着能过上像传说中的海盗和绿林好汉一样的新奇冒险的生活。

7、(1)收获:○1.学会检索、选择、阅读、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。○

2、培养自主学习,独立探索的水平。○3.激发阅读兴趣,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。

(答对两点即可)(2)称呼,为什么要爱惜书刊,怎样爱惜书刊,语气委婉。

8.C

9、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捕捉夏天景物的特征,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,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。

10、蝉鸣、鹊啼、蛙叫、人声。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;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个切,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。

11B

12、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?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。

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,大狼已经断气了。

13.D

14、开放题: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,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,被迫自卫,除恶务尽,杀狼是正当的;而乙文中牧竖“杀狼”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,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。

15、略16.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或: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
17、(1)“酝酿”这个词原意是造酒,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,越来越浓,越来越醇。这个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。

(2)“斜织”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、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。

18、从小立志不甘平凡的“我”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,觉得自己一生将在平凡中度过,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辉煌的梦想。(大意对即可)

19、[甲]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生动形象写出春天花的美丽,以及老人和孩子给春天带来的生机。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气氛,反衬了“我”失意的心情,同时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。[乙]处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,生动形象的写出蒲公英花开得美丽辉煌。烘托“我”此时被震撼的心情,同时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埋下伏笔。

20、失意震撼觉醒21、两处的“毫不起眼”意思不一样。第一次出现在“我”在堤上的手中,只一棵,而且认定它是一根草,显得很平凡,很普通。第二次出现在河滩上,它已融入大片之中,本来很平凡的蒲公英已经变得辉煌。

22、生命即使很平凡,毫不起眼,但只要自信、自强不息,依旧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业绩,从而使生命变得辉煌夺目。(意思对即可)

主题 篇三

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,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,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。

诗意 篇四

在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,春水初涨,远望湖面与岸齐平。

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,哪家新来的`燕子衔春泥筑巢。

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,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。

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,游览不够 ,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。

《钱塘湖春行》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五

钱塘湖春行

唐代:白居易
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
译文

行至孤山寺北,贾公亭西,暂且歇脚,举目远眺,但见水面平涨,白云低垂,秀色无边。

几只黄莺,争先飞往向阳树木,谁家燕子,为筑新巢衔来春泥?

鲜花缤纷,几乎迷人眼神,野草青青,刚刚遮没马蹄。

湖东景色,令人流连忘返,最为可爱的,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。

注释

⑴钱塘湖:即杭州西湖。

⑵孤山寺:南北朝时期陈文帝(522~565)初年建,名承福,宋时改名广华。孤山:在西湖的里、外湖之间,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,所以称孤山。上有孤山亭,可俯瞰西湖全景。贾亭:又叫贾公亭。西湖名胜之一,唐朝贾全所筑。唐贞元(唐德宗年号,785~805)中,贾全出任杭州刺史,于钱塘湖建亭。人称“贾亭”或“贾公亭”,该亭至唐代末年。

⑶水面初平:湖水才同堤岸齐平,即春水初涨。初: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,常用来表示时间,是指不久。云脚低:白云重重叠叠,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,看上去,浮云很低,所以说“云脚低”。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,着力描绘湖面景色。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。云脚:接近地面的云气,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。“脚”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。这里指低垂的云。

⑷早莺:初春时早来的黄鹂。莺:黄鹂,鸣声婉转动听。争暖树:争着飞到向阳的'树枝上去。暖树:向阳的树。

⑸新燕: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。啄:衔取。燕子衔泥筑巢。春行仰观所见,莺歌燕舞,生机动人。侧重禽鸟。

⑹乱花:纷繁的花。渐:副词,渐渐地。欲:副词,将要,就要。迷人眼:使人眼花缭乱。

⑺浅草:浅浅的青草。才能:刚够上。没(mò):遮没,盖没。春行俯察所见,花繁草嫩,春意盎然。侧重花草。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。

⑻湖东:以孤山为参照物,白沙堤(即白堤)在孤山的东北面。行不足:百游不厌。足,满足。

⑼阴:同“荫”,指树荫。白沙堤:即今白堤,又称沙堤、断桥堤,在西湖东畔,唐朝以前已有。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,是另一条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龚克昌 等.白居易诗文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8:152

2、 吴大奎 马秀娟.元稹白居易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255-257

3、 张国举.唐诗精华注译评.长春:长春出版社,20xx:536-537

赏析 篇六

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。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,第二句是远景。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,一边观赏。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:春水初涨,水面与堤岸齐平,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,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。

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。莺在歌,燕在舞,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。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, “几处”和“谁家”表现出初春的春意渐显,“争”、“啄”勾画、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、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,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。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。

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。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,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。“乱”字贬词褒用,极言花多花艳,“浅”字写春草低矮柔嫩,“渐欲”“才能”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。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,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。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。

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。以“行不足”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,使人流连忘返。

上一篇:小学生科技和创新作文精彩【精彩5篇】
上一篇
下一篇